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五十八页:
丁三、总明无犯
这一科是轻戒的总结,把轻戒的开缘作一个总结。好,我们看戒文:
又一切处无违犯者:谓若彼心增上狂乱,若重苦受之所逼切,若未曾受净戒律仪,当知一切皆无违犯。
这一切的四十三条轻戒当中,有三种情况是都无违犯的,是一种共通的开缘:
第一个「谓若彼心增上狂乱」,就是说这个菩萨内心精神错乱,所以他对于现前境界已经不能如实判断、不能如实了知,在这个精神错乱当中,律上讲出一个标准,说这个人乃至见火而捉,他看到火甚至用手去抓它,这种就是构成精神错乱的条件了;
第二个「若重苦受之所逼切」,前面是内心的狂乱,这个是讲到色身有重大的病痛,这个重大的病痛长时间的逼迫他的色身,使令这个菩萨在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的时候不得自在,他有重大的病苦,他应该断恶没办法断恶、乃至于应该修善度众生都不能实践,但是他内心当中是安住菩萨种性的,这种情况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,这种是开缘,因为他有重大的病痛;
第三个「若未曾受净戒律仪」,就是说你根本就没有受菩萨戒,换句话说你这个生命根本没有要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的目标,所以这种人的生命就是一天过一天、悠悠泛泛,把今生的善业花完就算了,这种人当然就不受菩萨戒法的约束,因为佛陀制菩萨戒的目的,是针对于有志于行菩萨道的:当知一切皆无违犯,前面三种只要有一种情况,都是开缘不违犯的情况。
换句话说,前面的四十三条轻戒,在别相上各有各的开缘,而这三种开缘是通于整个四十三轻戒,是一切处皆无违犯的。
四十三轻戒到这个地方整个圆满。
乙二、受戒应持
前面「广明戒相」是说明轻戒跟重戒的戒相,以下说明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精神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奉持菩萨戒法。我们看戒文:
若诸菩萨从他正受戒律仪已,由善清净求学意乐、菩提意乐、饶益一切有情意乐,生起最极尊重恭敬,从初专精不应违犯。
一个菩萨从他,他是成就菩萨戒体的师长,从他的授戒师得到菩萨戒,得到菩萨戒以后他内心当中要依止一种善良的清净心,这当中要成就两种意乐:第一个是求学意乐,第二个是菩提意乐跟饶益一切有情意乐。
我们先从根本上说,你受了菩萨戒体以后,你应该要成就菩提意乐跟饶益一切有情意乐,就是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,当然这个对佛道的追求、对众生的度化,我们前面也讲过很多次了,刚开始的下手就是思惟苦谛,如果我们对三界的苦不能够体悟,我们也就没有要利益众生、上求佛道的意乐,所以刚开始的菩萨道一定是从无常而体会到苦、从苦当中再普遍到一切众生都在苦恼当中,我们为了救拔自身的苦、也为了救拔一切有情的苦,所以为利有情愿成佛,赶快要成就无上菩提,因为只有无上菩提才有足够的力量来解脱自身的苦、来解脱一切有情的苦。
就是说我们受了菩萨戒法以后,刚开始你要从苦谛的思惟而生起大悲心,由大悲心而追求无上菩提,在生命当中确定你一个修学佛法的目标,你一切的造作只有两个目标:第一个、为了要上求佛道;第二个、下化众生。你应该以这种善良的清净心来成就菩提意乐跟饶益一切有情意乐,这个是菩萨道的根本法门,安住菩萨种性。第二个是求学意乐,这个是枝末法门,你有这种的上求下化的目标,你应该要求学,菩萨道不是一时的冲动,你必须要广泛的修学经律论。
前面也说过,菩萨戒要广泛的学经律论,对于佛陀在经律论当中提到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种种的方便,你应该要如法的修学,乃至于如法的去实践。对于这样的一个「求学意乐、菩提意乐、饶益一切有情意乐」,你对这两种意乐,内心当中生起最极尊重恭敬之心。
什么叫做最极尊重恭敬呢?就是说你对于这二种意乐,不要说身体的违犯,乃至于内心当中「念念相续无有间断、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」,你根本不敢生起一念退转之心,这个我们刚刚说过的「假令身止诸苦毒中,我行精进,忍终不悔」,我们对于菩萨道的追求是无怨无悔的继续的走下去,不管有多么艰难,就是一种不退转的心情。
而这样的一种不退转,从初专精不应违犯,它不是一种功德相,这个诸位要注意,你说这个不退转是不是要到初地才开始?不是,就是你刚开始的时候你就应该具足这样的心态,否则这个菩萨戒就很容易破坏掉。
蕅益大师在《梵网经》的批注上说:唯佛一人持净戒,其余皆是破戒者。也就是说菩萨的三聚净戒──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,他不是一生一世能够完成的,我们可能一生当中菩萨的戒法做得非常有限,也有人一生当中只是偏重在断恶,他什么善法也没有修、一个众生也没有度化,但这个都不是一个初学的重点,这个不是重点,重点在于我们初学的时候培养一种意乐,就是说菩萨戒的精神在「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虽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」。
我们今天是在一个平地,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,什么资粮都没有,但是我们平地看到高山,哎呀,这是一个非常庄严的高山,你如果一时半刻要跑到高山去,这个是强人所难,但是我们是什么心情呢?
「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」,这点很重要,就是菩萨的三聚净戒,虽然我们一时不能完全做到,但是我们内心当中绝不放弃,这个重点在这个地方,你就是能够一心一意的「我行精进,忍终不悔」,内心有向往的精神。
如果你对无上菩提的向往失掉了,那也就意味着你的菩提心失掉了,你在生命当中已经不是在无上菩提的跑道,可能是跑到另外一个跑道去了,虽然你也拜忏、你也修善,但是你不是在无上菩提的道路上走,你换了一个跑道,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,就是你一定是绝不放弃的一种精神,这个是你的根本,你要守住这种意乐,就是我们不管遇到多么大的逆境,虽然我们在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做得多么的不好,虽然我们在菩萨道还有很多很多进步的空间,但是我们永远不放弃对无上菩提的追求,这是最重要的,这一科是讲这个意思。
乙三、犯应还净
丙一、有犯应悔
前面是讲根本法门,这个是讲枝末法门。在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可能会做得不圆满。应该怎么办呢?应该要忏悔,这个当中分两科,先看丙一、有犯应悔:
设有违犯,即应如法疾疾悔除,令得还净。
假设我们对于三聚净戒有所违犯,应该要马上如法的忏悔来消除,使令我们菩萨戒体的污垢能够恢复清净。持戒有二种清净:一种是本净,就是这个人受了菩萨戒以后,是「皎如冰霜,尘点不犯」,我看应该是没有这种人,因为菩萨戒不可能。
你看宗喀巴大师,他比丘戒二百五十条完全清净;但是他受菩萨戒以后,他自己承认说:我一天当中违犯菩萨戒法,就像下雨的雨滴这么多。你说:我怎么不知道我犯罪呢?因为我们都没有观照(呵),所以我们就不知道了。
但是宗大师的心细,圣贤的心跟我们凡夫的心不同,他们的心比我们微细,回光返照的心多;我们的心思大部分都在尘劳,精神都耗失掉,所以回光返照的功力少,所以本净对菩萨戒来说是少之又少。
我们能够做到的清净是忏净,犯了戒没关系,我们内心当中起增上惭愧,我们内心当中不放弃对无上菩提的追求,跌倒了没关系,再站起来,如法的忏悔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行菩萨道你不要怕犯错,你只要肯改你就有希望。
丙二、明忏悔法
丁一、对他发露
戊一、受忏具缘
这当中分两科:丁一、对他发露,对别人发露;丁二、自誓防护(六十页),如果没有这种因缘,可以在佛前自己发露。对他发露当中分两科,戊一、受忏具缘,先说明接受你忏悔的忏悔主要具备什么条件,忏悔主不能随便找,看戒文: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夜兔在彩云国直播! 一觉醒来,恋爱游戏变惊悚游戏了 重生到魔界那些日子 良辰讵可待 退婚另嫁,渣男太子怎么跪 独立电影人 神君,那是你的崽 男友丧尸化的七天 我只害怕我爱你(出书版) 反派魔尊徒弟总是以下犯上 为了追老婆茶一点又如何 死遁后,女主为我入魔了 大约是爱 手握空间重生后,满级大佬带我飞 花神录 仙尊始乱终弃 草包小姐归来,相府的人在颤抖 橘生淮南·暗恋 少年沧桑 第三种爱情
乱世开始,被迫成为黄巾杂兵。几番绝境挣扎求生,刘争相信,只要不死,总会出头。名将,美女,地盘,我统统要...
作为一个城市里的小中医,一觉醒来,回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。正赶上恢复高考,知青回城,土地承包那年,乘着时代的东风,有人下海经商,成了万元户。有人埋头苦读,成了大学生。王承舟却在小乡村里当起了赤脚医生,凭借一手精湛的医术,购置起三大件,找了个小对象,开了间草药铺。闲了上山打猎,馋了下河摸鱼,日子平淡而快乐。在邻里...
人生一世,草木一秋。当一个人的前一世在浑浑噩噩中度过,再次重生后是像上一世一样继续浑浑噩噩的过一生,还是走出一条不同于上一世的路在这世界留下自己生命的迹象...
突发异变的生物,莫名觉醒的异能,背后的原因扑朔迷离。种族的争端,不同的信仰,战乱纷纷。人类的救赎,和平的征途,路在何方?所坚信的一定就是对的吗?所疑惑的真的要有答案吗?...
父皇,想灭高句丽不过弹指之间。父皇,这我们征服全世界吧。父皇,吐蕃又送女人来了,儿臣要不要收呢父皇,以后宣布圣旨,就用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吧好好好李世民高兴的抚...
地球上的许大茂生活压力很大,除了上班以外,其他时间就喜欢反复看,当然作为和其中反派许大茂同名同姓的人,每一次都忍不住要骂骂许大茂,太特么可惜了,一手好牌打了稀烂。这一天,许大茂在电脑上看剧的时候,又看到剧中的许大茂连连吃亏,忍不住把手里的茶杯甩向了电脑,于是乎,上天给了他一个机会,省的他一天到晚碎嘴子,给他机会让他自己去到四合院,看看他自己的故事会怎么变化。ltpgt...